頸椎管狹窄癥運動、反射障礙表現

博禾醫(yī)生
頸椎管狹窄癥的運動與反射障礙主要表現為肢體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及肌肉萎縮。這些癥狀與脊髓受壓程度、病變節(jié)段及病程進展密切相關。
頸椎管狹窄癥患者常出現上肢或下肢肌力減退,早期多表現為持物不穩(wěn)、扣紐扣困難等精細動作障礙,嚴重者可發(fā)展為癱瘓。上肢無力多由頸膨大處脊髓受壓導致,典型表現為手部骨間肌、小魚際肌力下降;下肢無力則與皮質脊髓束受損相關,出現足下垂或跨越步態(tài)。
脊髓后索受壓會引起感覺性共濟失調,表現為行走時步基增寬、左右搖晃,夜間或閉眼時癥狀加重。部分患者伴隨椎體束損傷可出現痙攣性步態(tài),下肢呈剪刀樣交叉,與脊髓缺血導致的運動傳導通路障礙有關。
膝反射、踝反射等深反射活躍或亢進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典型特征,因椎管內壓力增高導致錐體束失去抑制作用。嚴重者可出現髕陣攣或踝陣攣,常見于C5-C6節(jié)段狹窄壓迫脊髓側索。
霍夫曼征、巴賓斯基征等病理反射出現提示錐體束受損,由于狹窄椎管對脊髓前角細胞的持續(xù)壓迫所致。動態(tài)壓迫情況下,頸部過伸時可能誘發(fā)下肢腱反射亢進加重,這與黃韌帶肥厚突入椎管有關。
慢性病程患者可見手部小魚際肌、骨間肌等遠端肌肉萎縮,系前角細胞長期缺血導致神經源性肌萎縮。部分患者伴隨肌束震顫,需與運動神經元病進行鑒別,MRI檢查可明確脊髓受壓程度與范圍。
頸椎管狹窄癥患者應避免頸部劇烈旋轉及過度后仰動作,睡眠時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保持頸椎中立位。日常可進行頸肩部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如雙手交叉置于枕后做抗阻力后仰,每次維持5秒,10次為1組。飲食需保證優(yōu)質蛋白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促進神經修復,三文魚、雞蛋、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有助于延緩病情進展。癥狀加重時應及時就醫(yī)評估是否需手術減壓治療。
頸椎病如何自我治療 簡單五步自我療法
脫發(fā)是怎么引起的 警惕頸椎病也會引起脫發(fā)
有氧運動前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有氧運動前需注意四個事項
頸椎間盤突出屬于什么類型頸椎病
氣胸手術后多久能運動 氣胸手術后運動禁忌須知
頸椎病壓迫手臂手指發(fā)麻怎么辦
搖頭聽到頸椎有響聲是什么原因
頸椎病是什么引起的 這五個行為會引發(fā)頸椎病
運動后呼吸耳朵呼呼響怎么辦
頸椎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哪種最常見
運動神經元病早期會四肢發(fā)麻嗎 運動神經元病早期具體癥狀須知
頸椎病會引起背部疼痛嗎 講述頸椎病引發(fā)的幾種癥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