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可能由長期高鹽飲食、吸煙酗酒、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部慢性疾病及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其中五大高危生活習慣包括腌制食品攝入過量、煙草酒精濫用、飲食不規(guī)律、長期精神壓力及忽視胃病治療。
1、高鹽飲食:
腌制食品和加工肉類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在胃內可轉化為強致癌物亞硝胺。長期攝入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而增加癌變風險。日常應減少咸菜、臘肉等食物攝入,多食用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C以阻斷亞硝胺形成。
2、煙酒刺激:
煙草中的焦油和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可直接損傷胃黏膜細胞DNA。每日吸煙超過20支或飲酒量超過40克酒精,胃癌風險提升2-3倍。戒煙限酒可顯著降低黏膜炎癥發(fā)生率,胃鏡檢查顯示戒煙5年后黏膜病變明顯改善。
3、幽門螺桿菌:
該細菌感染可引發(fā)持續(xù)性胃黏膜炎癥,其分泌的CagA毒素會干擾細胞正常凋亡。感染者胃癌風險較常人高6倍,通過碳13呼氣試驗確診后,應采用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根除治療。
4、慢性胃病:
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等疾病伴隨的腸上皮化生屬于癌前病變。胃息肉直徑超過2厘米或伴有異型增生時,需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干預。定期胃鏡復查能早期發(fā)現(xiàn)黏膜異常改變。
5、遺傳傾向:
CDH1基因突變攜帶者的彌漫型胃癌發(fā)病率達70%,此類人群建議20歲起每年進行染色內鏡檢查。家族中兩代直系親屬患胃癌時,應提前至40歲開始胃癌篩查。
預防胃癌需建立規(guī)律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和夜間進食。每日食鹽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全谷物及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如蘑菇、海產品攝入。適度運動可增強胃蠕動功能,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出現(xiàn)持續(xù)上腹疼痛、消瘦或黑便等癥狀時,需及時進行胃鏡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