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隱窩炎癥和痔瘡是兩種不同的肛腸疾病,主要區(qū)別在于發(fā)病部位、病因及癥狀表現(xiàn)。腸隱窩炎癥是肛隱窩部位的感染性炎癥,痔瘡則是直腸末端靜脈叢曲張或肛墊下移形成的病變。
1.發(fā)病部位
腸隱窩炎癥發(fā)生在肛管齒狀線附近的肛隱窩,該結構為肛門腺體開口處,易因糞便滯留引發(fā)感染。痔瘡病變位于直腸末端或肛管,內痔在齒狀線以上,外痔在齒狀線以下,混合痔則跨越齒狀線。
2.病因機制
腸隱窩炎癥多由細菌感染導致,常見誘因包括腹瀉、肛裂或異物損傷。痔瘡形成與靜脈回流受阻、長期腹壓增高有關,如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均可誘發(fā)。
3.典型癥狀
腸隱窩炎癥表現(xiàn)為肛門灼痛、排便時加劇,可能伴肛周潮濕或膿性分泌物。痔瘡常見癥狀為便血、肛門腫物脫出,內痔出血呈鮮紅色,外痔可觸及柔軟包塊伴血栓時劇痛。
4.檢查方法
腸隱窩炎癥需通過肛門鏡觀察隱窩充血糜爛,必要時取分泌物培養(yǎng)。痔瘡診斷依賴肛門視診、指檢及肛門鏡檢查,可明確痔核大小、位置及出血點。
5.治療原則
腸隱窩炎癥以抗感染為主,可選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栓等藥物,形成膿腫需切開引流。痔瘡治療根據分度選擇方案,Ⅰ-Ⅱ度可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栓等藥物,Ⅲ-Ⅳ度需考慮膠圈套扎或痔切除術。
日常需保持肛門清潔,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飲食注意補充膳食纖維,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出現(xiàn)肛門持續(xù)疼痛、反復便血或發(fā)熱時,應及時到肛腸科就診,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延誤病情。規(guī)律進行提肛運動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預防疾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