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腸炎是夏秋季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由于細菌及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癥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后出現(xiàn)電解質(zhì)紊亂和體液丟失。本病屬于中醫(yī)“嘔吐、腹痛、瀉泄”等范疇。
一、腹瀉的病因
主要是由于進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胃腸道黏膜的急性炎癥。以夏、秋兩季發(fā)病率較高,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菌。
中醫(yī)認為素體正虛、暴飲暴食、貪涼飲冷,以及服用毒物藥物均是重要病因。
第一大原因是飲用食物不衛(wèi)生,或者是進食有毒的食物,如發(fā)芽馬鈴薯、毒蕈、白果等,一般情況下被稱為食物中毒。
第二個原因是大量飲酒,或者服用了某些藥物直接刺激了胃黏膜。
第三是誤食對胃腸有損傷的藥物、毒物,如有機磷農(nóng)藥、重金屬、洋地黃類、膽堿能藥物,瀉藥等。
第四是冷熱刺激或暴飲暴食,這與夏季關系比較密切。在氣侯炎熱的時候,人們愿意喝一些冷飲或者吃一些涼的食物,有帶走炎熱的感覺,但它可使胃腸道的功能紊亂。另外暴飲暴食、吃的食物量很大或者一次飲水過多也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在暴飲暴食的時候胃的容量突然增大,胃腸黏膜受到了損害,這種情況下,節(jié)假日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是多見。
第五是應激,主要指機體在嚴重感染、大創(chuàng)傷、大手術、休克、精神創(chuàng)傷等的情況下處于應激狀態(tài),胃黏膜因血管痙攣而缺血、黏液分泌不足、屏障破壞而出現(xiàn)糜爛、出血,甚至潰瘍。在以上病因中生物因素最多見,絕大多數(shù)的急性腹瀉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二、腹瀉的分類
1、感染性腹瀉
(1)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性痢疾、霍亂和副霍亂、腸傷寒、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
(2)病毒性腹瀉:輪狀病毒、腺病毒、諾沃克病毒。
(3)真菌性腹瀉:白色念珠菌、曲菌、酵母菌等。
(4)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痢疾、血吸蟲腸病、隱孢子蟲病。
(5)食物中毒:沙門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嗜鹽菌、肉毒桿菌等污染食物。
(6)毒物及藥物:河豚、魚膽、動物肝臟、毒蕈、發(fā)芽馬鈴薯、有機磷農(nóng)藥、洋地黃類、膽堿能藥物、瀉藥等。
2、非感染性腹瀉
(1)腸道疾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炎癥性腸病、腸道腫瘤、腸易激綜合征,憩室等。
(2)吸收不良綜合征:胰酶缺乏、膽鹽缺乏、胃切除術后、乳糖酶缺乏、腸菌群失調(diào)、小腸部分切除等。
(3)內(nèi)分泌腫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腸肽瘤、類癌。
(4)全身性疾病:尿毒癥、糖尿病、甲狀腺危象、過敏性紫癜。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590次瀏覽 2024-01-05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272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3157次瀏覽 2025-02-01
3142次瀏覽 2025-01-04
3142次瀏覽 2025-02-08
3189次瀏覽 2024-11-02
3115次瀏覽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