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男人整天勞動強度大,工作后又依靠打牌、唱歌、喝酒來“休息、養(yǎng)生”這樣的后果是人人過早地得了“三高”,而且不靠平時保養(yǎng)而是依靠補藥來調理,結果是越補越差,那么男人到底該吃什么呢?
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工作以后,本想利用休息日外出旅游,親近大自然,欣賞美麗的景色,或者邀兩三友人,小聚、小酌、吟詩詞、習書法、繪畫、攝影,盡情放松,陶醉一番,以享受休閑的快樂。然而,卻總是提不起精神,頭腦昏昏、身體懶洋洋的,只想睡覺,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于是自我安慰地說:“最近大概太緊張了。累了!休息吧!下周再說。”
的確這種現象的發(fā)生,也可能是緊張過度所致,尤其男性白領階層,總裁、經理之中比較多見。這是因為在劇烈的競爭中,無論是從事腦力、體力工作,都要大量地消耗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產生很多酸性代謝產物,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有的還因為要趕時間完成任務,工作時間過長,出現嚴重“透支”,從而產生疲勞。加上男性朋友的社交范圍相對較廣,參與劇烈競爭,適應社會發(fā)展,這些都要有充沛的體能來支撐。
民間常說:“人想有氣力,脾腎要補足”,這是有道理的。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指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也就是說脾與人體四肢、肌肉是有密切關系的。這是因為人體通過脾的正常運化工作,能把飲食中的精華物質,消化、吸收并且運輸、分布到全身,從而使肌肉健壯有力,并進行著不斷的新陳代謝。所以“脾”又被稱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健全時,人體就能感到四肢有力。
腎的作用則更為重要、復雜了,《黃帝內經》稱:“腎主骨”、“腎為作強之官”、“腎藏精”,還把“腎”分為腎陰、腎陽、腎氣、腎精,《內經》中還指出“腎”為人體的“真陰、真陽”,并稱其為“陰陽、水火之宅”、“一火含于兩水之間”,稱之為“先天之根”。當腎元充足,精髓滿實時,人體則精力足、活力盛,充滿力量。
由上可知,如果脾、腎功能健全,人的精力就充足,自然就有充沛的力氣,所以中醫(yī)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歷來就非常重視對于脾、腎兩臟的調補。
活力怎樣來源于飲食
“活力”就是指人體充足的精力。做起事來干凈利索、果敢有勁,其實就是體能充足的表現。如果我們把人體比喻為一輛“汽車”,汽車的動力來源是燃燒“汽油”,由于燃燒的過程釋放出能量,推動了汽缸的活塞,使汽車產生動力。那么人體動力來源的“燃料”又是什么呢?其實,人體的“燃料”就是“糖類”,當然它不像汽車那樣“明火”燃燒,而是在體內某些“酶”的作用下經過氧化、分解后釋放出能量,并生成酸性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和水。“糖原”在人體內,主要儲存在肌肉和肝臟,所以醫(yī)學上又分為“肌糖原”和“肝糖原”。體力活動時,經常以消耗“肌糖原”為主,所以勞動、鍛煉以后,會產生肌肉酸痛,這是代謝產物對肌肉和神經的刺激所致;而腦力工作時,則以消耗“肝糖原”為主,所以思慮過度,也容易產生疲勞。這些“糖原”的輸送,是隨人體血液循環(huán)而運至全身組織、器官的。人體內的糖原,主要依賴包括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脂肪在內的營養(yǎng)物質,在人體內多種“酶”的作用下,轉化、分解、合成,并以水為溶劑,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然而糖原在腦內的消耗量是最大的,大約占人體耗能的1/3。充沛的活力,實際上源于飲食中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只有不斷地補充,才能用之不竭。
專家提示
要想源源不斷地給人體補充“能量”,就要靠人們從飲食中不斷地、合理地攝取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等,這些營養(yǎng)物質盡管作用不同,但都可以產生熱能,這就是“養(yǎng)生學”所謂的“日常必需之補”。所以從這點上講:男人應該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飯。合理的飲食在于,飲食的時間上要合理,飲食的數量上要節(jié)制。多吃點家常菜,喝點功夫茶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631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0次瀏覽 2025-05-17
590次瀏覽 2024-01-05
0次瀏覽 2025-05-17
3209次瀏覽 2024-12-07
3232次瀏覽 2025-01-05
3308次瀏覽 2025-01-07
3140次瀏覽 2025-02-03
3452次瀏覽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