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妊娠婦女中,2% - 10% 患有無癥狀的細菌尿,稱之為“妊娠期無癥狀菌尿”。所謂“無癥狀菌尿”,是一種泌尿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即在泌尿系統(tǒng)中存在著持續(xù)性的細菌增值,而在臨床上又無常見的“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癥狀。
妊娠期無癥狀菌尿往往不易被發(fā)現(xiàn);在產前檢查中尿常規(guī)檢測的結果異常者,宜根據(jù)異常情況作進一步的尿液檢查;如果連續(xù)兩次避免污染的自主性排尿的尿液標本中分離到同一菌株,并且菌落計數(shù)>105/ml,便可診斷。臨床發(fā)現(xiàn),“無癥狀菌尿”以大腸桿菌最為多見,占70%以上。
其次為葡萄球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和假單胞菌屬等。妊娠期無癥狀菌尿如果不予治療,30%的患者將發(fā)展為急性腎盂腎炎。而且,妊娠期無癥狀菌尿還與“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相關。
那么,對妊娠期無癥狀菌尿患者應用抗菌素治療能否降低腎盂腎炎的發(fā)生?能否減少“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醫(yī)學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
Smaill 等檢索了至2007年1月底前 the 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s Trials Register的資料,收集有關在產前檢查中發(fā)現(xiàn)無癥狀菌尿的孕婦應用抗菌素治療與安慰劑或不作任何治療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將符合系統(tǒng)分析要求的試驗資料進行數(shù)據(jù)提取、統(tǒng)計學處理和重新評估。Smaill 等認為:
①妊娠期無癥狀菌尿婦女抗菌素的應用,可以降低腎盂腎炎的發(fā)病率;
②臨床試驗所觀察到的抗炎療法可以減少“低出生體重兒”的發(fā)生,與現(xiàn)代醫(yī)學“炎癥可能造成妊娠不良結局”的理論是一致的。
同時,Smaill 等也客觀指出,由于用于分析的這些臨床研究的質量總體上不算太高,對于分析和評估的結論,宜持謹慎態(tài)度。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651次瀏覽 2023-07-26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818次瀏覽 2023-09-06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0次瀏覽 2025-07-07
4186次瀏覽 2025-01-12
4072次瀏覽 2024-12-21
3937次瀏覽 2025-01-07
4058次瀏覽 2024-12-31
4043次瀏覽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