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去年“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提要”顯示,去年我國部分城市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呼吸系病、損傷和中毒。這表明生活方式不當造成的疾病已成為危及我國城市居民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生活方式不當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占死亡總數(shù)的37%。目前我們是“談癌色變”,那么為什么惡性腫瘤(癌癥)會成為第一殺手呢?
吸煙、酗酒、飲食不合理、缺乏體育鍛煉、性衛(wèi)生不良、過度緊張等行為則是不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現(xiàn)。比如吸煙會導致腦溢血、腦動脈痙攣、心動過速、心肌梗死,更嚴重的是香煙中的焦油含有至少43種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可使正常細胞癌變,增加20多種癌癥發(fā)生的機會。1990—1992年,衛(wèi)生部在我國27個省、區(qū)調查了74個城市點、189個農(nóng)村點的惡性腫瘤死亡流行分布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在城市占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4.43%)、肝癌(17.32%)、胃癌(17.27%)、食管癌(8.55%)、腸肛癌(6.20%),說明吸煙的危害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
在1975年以前,我國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的一直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到1975年第一位的則是腦血管病,1985年是心臟病。進入90年代,惡性腫瘤成為居民的第一殺手。
每5位居民的死因中,一例就是癌癥。而癌癥患者中2/3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我國每5例病人死因中,有一例就是死于惡性腫瘤。大城市則每4例死因中有一例死于惡性腫瘤。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腫瘤病專家李連弟教授說,急性傳染病作為人類頭號殺手的時候,人們往往還活不到慢性病發(fā)作的年齡,就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奪去了生命,那時,關于癌癥發(fā)病的記載很少。隨著人類壽命的普遍提高、大氣污染加重、公共衛(wèi)生惡化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慢性病慢慢地出現(xiàn)了,并且逐漸成了威脅人類生命的元兇。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密集、污染嚴重、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人們精神高度緊張,生活節(jié)奏加快,加重了精神上的負擔。由于飲食習慣和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加上汽車、電梯的大量使用,使人攝入的熱量很多,卻不能及時消耗,形成高脂肪、高蛋白,又會導致肥胖,肥胖又會導致膽固醇問題的出現(xiàn),于是心血管、腦血管的疾病也就開始出現(xiàn)。
專家認為,多數(shù)癌癥如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將與社會現(xiàn)代化同步增長,但食管癌、胃癌、宮頸癌則會因食物保存技術和生活條件改善而減少。2/3的癌癥死亡者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引起,則是一致公認的。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質量。生活方式疾病雖然成為人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但它的防治卻不需要昂貴的藥品,更用不著什么精密的醫(yī)療設備,關鍵在于我們每個人能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癌癥被稱為“20世紀的瘟疫”。但如果你始終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一瘟疫難上你身,因為現(xiàn)有的絕大多數(shù)癌癥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引起的。醫(yī)學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這個概念,就是要提醒人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況下它們都處于封存不動狀態(tài)。但如果發(fā)生了某種特別的情況,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了或抗癌基因丟失了,人就會患上癌癥。
那么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抗癌基因又是如何丟失的呢?外界的因素就來自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打個比方,苯并芘已被明確是一種致癌物質,它是如何進入人體引起肺癌的呢?是因為抽煙吸入了大量的苯并芘,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
從發(fā)病原因看,癌癥大致可分三類:
1.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蟲,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蟲所致的直腸癌等;
2.化學物質致癌,如亞硝胺、苯并芘可致食管癌、肺癌;
3.物理因素致癌,如過多照射線可致白血病等。
那么何為“生活方式癌”呢?抽煙、酗酒、經(jīng)常熬夜吃夜宵、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呼吸汽車尾氣甚至在家炒菜時釋放出的油煙霧氣等等,都存在著致癌的可能性。人類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變的可能,這種癌癥就是“生活方式癌”。
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確可以改變癌癥發(fā)生的概率,這是預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動力。以女性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為例,據(jù)統(tǒng)計,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惡性腫瘤中排序第一的宮頸癌現(xiàn)在已降至第八位,醫(yī)學院在進行臨床教學時已很難找到活著的晚期宮頸癌的例子,只能給學生看資料照片,而過去極少見的乳腺癌現(xiàn)在卻排到了第一,這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女性癌癥排序發(fā)生變化的最生動的例子。因為宮頸癌的發(fā)生與生孩子多、早婚女性也易患上宮頸癌,而乳腺癌的發(fā)生則與營養(yǎng)過剩、哺乳過少有關。
生活方式的不同還使城市與農(nóng)村的癌癥排序譜有所不同。在農(nóng)村,發(fā)病率居高的是胃癌與食管癌,而在大城市卻是肺癌、直腸癌等。上海市民中大腸癌的發(fā)病率在各種癌癥發(fā)病率的順序中已從第六位升至第四位,發(fā)病數(shù)凈增3倍,與近年來脂肪的消費增幅恰成正比。1998年,美國首次出現(xiàn)癌癥死亡率下降趨勢,因為美國人更早更多地意識到癌癥與飲食習慣的關系,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戒煙及提高乙肝疫苗覆蓋率,腫瘤得以逐步減少。
580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0次瀏覽 2025-04-10
240次瀏覽 2024-09-25
2796次瀏覽 2025-01-23
2738次瀏覽 2025-01-17
2588次瀏覽 2025-01-18
2648次瀏覽 2025-02-21
2660次瀏覽 2024-10-29